国际贸易学
作者:佚名 来源:本站
发表时间:2017/04/10 16:30:38 浏览:次
国际贸易学
一、学科队伍建设
1993年以来,本学科不断汇聚团队队伍、提炼研究方向,优化学科梯队的学历结构、年龄结构、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,现有在职教师35人,其中教授6人,副教授20多人,高级实验师2人,省级教学名师1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,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21人,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,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科技创新团队1个。
二、科学研究
本学科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0多项,其中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,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,出版著作18部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、《经济研究》、《中国工业经济》、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》、《经济学动态》、《财贸经济》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,近40篇被《新华文摘》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、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;获得全国刘诗白经济学奖1项,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。
三、人才培养
本专业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,促进人才培养卓越化。《国际经济学》被确定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,《贸易经济学》被确定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,《国际服务贸易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,《国际经济学》课件获得江苏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。近三年来,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,英语六级通过率平均为95.38%,毕业率在99%以上,就业率平均在99%以上,升学、出国率明显上升。
四、条件建设和学术交流
先后投入500多万元,建设了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,改善了教学与科研条件;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,开展学术交流,先后主办中韩产业与贸易发展国际研讨会、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、全国现代粮食物流理论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等。
五、标志性成果及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情况
学科带头人张为付教授长期国际直接投资、全球价值链、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等问题的研究,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》发现,中国由于生产供发达国家消费商品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,并且出口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呈快速增长态势,进口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对较慢,中国在生产核算原则下,承担了消费国的碳排放责任,由此将碳转移与经济发展阶段、区域经济协议联系起来,廓清了碳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内在机制,专著《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》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,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“TPP外部约束下我国融入国际价值链分工战略研究”则又将进一步将国际经贸规则重建、TPP等新元素融入到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。汪素芹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,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、服务贸易发展、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发展方式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,提出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,其观点被学界认可和接受。杨继军副教授将贸易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融合起来,系统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各国经济周期的联动,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,中国应抓住全球价值链重组的契机,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加工制造业,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协调,构建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,其论文《“中国制造”对全球经济“大稳健”的影响——基于价值链的实证检验》,先后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刘诗白经济学奖、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等。